本網(wǎng)訊(通訊員 吳兆舟)“沈書記,感謝國家好政策,感謝你們這些好干部。現(xiàn)在,兒子的病好了,我們住上了新房,家里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今年家庭人均純收入超過6000元,這些,我以前想都不敢想。”新華村五組貧困戶楊運兵緊緊地握著第一書記沈桂洋的手說到,熱淚不禁從他褶皺的眼角滑落下來。這是前幾天沈桂洋看望被胡蜂蜇傷住院才回到家中的貧困戶楊運兵時的一幕。
黑黑的、壯壯的,經(jīng)常掛著一臉微笑,這就是“沈書記”給人的第一印象。雖然大家都喚他“書記”,其真實身份是一名高中老師。2018年7月,沈桂洋從漢陰縣第二高中來到澗池鎮(zhèn)新華村任駐村第一書記,身份在變化,服務(wù)對象和工作環(huán)境也在變化,可唯一不變的,是他堅守著的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
剛到新華村,對于沒有任何農(nóng)村工作經(jīng)驗,對村情和各項扶貧政策都不熟悉的沈書記來說,幫扶工作并不那么順利。26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幫扶任務(wù)猶如一座大山矗立在沈書記眼前,群眾的不理解、不信任成為擋在他和群眾面前的一頭“攔路虎”。為了盡快融入群眾,搞好工作,面對困難,沈桂洋沒有退縮,他向有經(jīng)驗的幫扶干部請教工作方法,經(jīng)常到貧困戶家中拉家常、做力所能及的農(nóng)活。慢慢的,貧困戶都喜歡上了這位第一書記。
楊運兵是沈書記幫扶的貧困戶,沈書記親切的稱他“老楊”。老楊住在當?shù)胤Q做“鷹嘴崖”的地方,交通極為不便,房子也是七十年代修建的土木房屋,早已成為“危房”。家里一共三口人,他和老伴已經(jīng)63歲,36歲的兒子有患有間歇性精神病。三個人守著家里的5畝土地,養(yǎng)著2頭牛、2條豬、15只雞和1條狗。初次接觸農(nóng)村工作的沈書記被老楊家中貧困程度深深震撼,但心里卻已經(jīng)默默的為老楊脫貧的事情“盤算”起來。
老楊生性謹慎倔強,前幾次接觸,他不愿意跟沈書記交流。沈書記得知他家收割水稻缺人手,為幫他減少開支,就自己幫老楊收割。當他拿起鐮刀下到田里時,老楊在想:他可能只是做做樣子吧。沒想到沈書記和他一直把水稻全部收割完畢。收工后,老楊對沈書記熱情了,從那以后,老楊有什么心里話都愿意和沈書記說。
老楊的房子屬于D級危房,已經(jīng)沒有危改的可能,只能建新房?紤]到“鷹嘴崖”交通不便,新華村村委會計劃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就近為他修建新房,但老楊舍不得他熟悉的房子和土地,多次做工作他也不愿搬遷。沈書記用上了他給學(xué)生做“思想工作”的一套方法,耐心的給他分析就近建房的好處,終于說動了倔強的老楊。
老楊搬進了新房,沈書記又犯愁了,老楊家庭收入不穩(wěn)定,不能實現(xiàn)穩(wěn)定脫貧。沈書記鼓勵他靠自己的雙手脫貧,老楊雖然家里窮,但沒去找過村鎮(zhèn)要救濟。后來,沈書記幫他申請了村級道路保潔的公益性崗位。老楊很看重這個崗位,他負責的那段路比家里的院子打掃的還要干凈。
老楊的兒子有間歇性精神病,因老楊居住偏遠,信息不靈,又缺錢治病,一直沒有治療過。沈書記了解后,主動到安康聯(lián)系了一家精神病院,辦理了免費治療手續(xù),只需繳納一定的生活費。老楊家里實在拿不出這筆生活費,便推托暫時不治療。沈書記得知原因后想辦法為老楊籌措到這筆費用,將兒子及時送往醫(yī)院。
9月初,老楊和老伴都被胡蜂蜇傷了,因擔心家中牲口無人照料,就自己在家用草藥涂抹治療,沈書記得知后,立即安排好老楊的家務(wù),將老楊和老伴送到鎮(zhèn)醫(yī)院,并幫他們辦完所有住院手續(xù)后,才安心的離開。
從貧困戶“心有芥蒂”到“感激流涕”,沈書記用他的淳樸、認真與熱情,詮釋了一名基層共產(chǎn)黨員主動為貧困戶排憂解難,讓貧困戶同全國人民一道過上幸福生活的堅定理想信念和使命擔當。在沈書記的帶動下,新華村脫貧攻堅“四支隊伍”真心真情幫扶,貧困戶自強自力,主動擺脫貧困,今年可如期實現(xiàn)整村脫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