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71歲的劉照元正在自家門前晾曬剛從地里背回來的玉米。他黝黑的雙手滿是皺紋,指甲縫里被黑色的生漆填滿。“我這雙手,拿過割漆刀、做過木工、干過農(nóng)活。”劉照元說,由于長期采割生漆,他的手已被腐蝕得非常嚴(yán)重,指甲縫里的生漆也很難洗掉。
進(jìn)屋后,劉照元這雙手上拿著的,是一張張借條。
“今借到龔興才5000元整,大寫(伍仟元整)無利息,以此證明。”在這張借條右下角,是劉照元按下的紅色手指印,以及借款日期——2014年5月15日。“除了特別熟的人外,我每次去借錢,都會帶著見證人去并當(dāng)面寫下借條。”劉照元說,“有的人不要借條,只要一個口頭上的保證就行了。我說這不行,一定要給人家寫借條,不然我不在了這錢他問誰去要?”
像這樣的借條,劉照元還有很多。2013年,劉照元的兒子得了鼻咽癌和淋巴癌。為給兒子治病,劉照元夫婦花光了所有積蓄,借遍了親朋好友,背上了整整24萬元的債。可兒子還是在2015年離開了他。
劉照元是個一諾千金的人,他說:“這些賬,我都認(rèn)。人家相信我,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愿意借錢給我,哪能不認(rèn)賬?”
于是,劉照元艱難地移動著這座“債山”。早上將自家豬圈里的豬喂飽,然后趕忙去山上割生漆。“割漆刀壞了又換、換了又壞,我已用了10多把。”劉照元邊說著,邊沿著崎嶇而狹窄的小路穿行,來到了他的玉米地里。玉米地不遠(yuǎn)處,還有他一畝地的白芨和少量魔芋。
劉照元只是嵐皋縣藺河鎮(zhèn)蔣家關(guān)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只能用養(yǎng)豬、割生漆、做椅子、種地等辦法去還債。“平時一有空閑,我們兩口子就去打零工。”劉照元告訴記者,他一年賣生漆、玉米、白芨和魔芋,再加上做椅子和打零工的收入,總共能掙3萬多元。“我一有錢就去還債,身邊基本不留什么錢。”
目前,劉照元還有5萬元左右的債務(wù)。“借了多少,還了多少,我都清清楚楚地記著。”劉照元說,以前想起這些賬,他就感覺皮膚刺痛,壓力很大;現(xiàn)在國家政策好,有了政策幫扶,他有信心在3年內(nèi)將債務(wù)全部還清。
在蔣家關(guān)村黨支部書記伍先忠看來,劉照元有那種愚公移山的韌勁,讓他非常感動。“劉照元從來都是說一不二。多年來他講誠信、守承諾是始終如一的。”伍先忠說。
劉照元說:“我活著的時候,一定要把賬還完,不然我都閉不上眼。如果我還不了,就讓我的孫子接著還。”在得知自己被評為陜西省第六屆道德模范時,劉照元感到很驚訝:“我只是堅持了誠實守信這個做人的本分。我要信守承諾把債還完,這樣才能對得起別人的信任。”說完,他開始翻動門前空地上晾曬的玉米。過段時間,這些玉米會被劉照元賣了換錢,讓那座“債山”小一點,再小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