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健 楊遷偉
陳斌好像很忙,幾次相約采訪,都因為他有事而一推再推。這也激發(fā)了記者的興趣,一位年近七旬、已經退休20多年的老人,不正處于含飴弄孫、頤養(yǎng)天年的人生“有閑”階段嘛,怎么會有那么多事情要忙呢?
追問之下才知道,陳斌每天早上送完外孫上學后,就一頭扎進興安公園里,練上一段時間京胡后,就組織劇團人員排練漢調二黃和綜藝節(jié)目,著手準備各類文藝匯演。節(jié)目排練結束演職人員回家休息后,他還有劇團內外的一大堆事務需要處理,待到忙完時間已經不早了。
數次相約,我們來到安康城區(qū)興安公園,在他練習、排練的間隙進行了采訪,找到了這位老人和漢調二黃之間的聯系,走進了他充實而快樂的老年生活。
自幼耳濡目染,隨父出演漢調二黃
陳斌的老家本在紫陽洞河鎮(zhèn)。在上世紀40年代,陳斌的父親在街上開了一家餐館,維持一家人的日常生活。
洞河街道為漢江、洞河、汝河交匯之地,在那個不通公路、不通鐵路、只靠水運的年代,因有三條河,洞河便成了上至紫陽,下至嵐皋、安康的商貿流通和商運的重要碼頭,吸引了眾多客商云集于此,不僅促進了地方商貿的發(fā)展,也為地方文化的發(fā)展、繁榮注入了活力。由湖北二黃腔進入陜南而形成的漢調二黃,因唱腔優(yōu)美、細膩而深受外來客商和當地群眾的喜愛。
陳斌的父親在開餐館做生意之余,也成了漢調二黃的忠實票友,時不時地上臺扮上一角唱上一段。由于喜愛,新中國成立之后,陳斌的父親干脆關了飯館,進入當地的戲班專職唱戲。后來,他又憑著良好的嗓音和唱腔進入安康漢劇團從事專業(yè)演出。
1954年陳斌出生時,他們家也從洞河搬到了安康城區(qū)魯班巷原漢劇團旁。自小,陳斌就隨父母出入劇團,聽著漢調二黃慢慢長大,和劇團里的叔叔阿姨們也越來越熟絡。由于他長得可愛、又為演員家屬,陳斌從幾個月大開始,只要演出的劇目需要有小孩子出場,劇團的人就會安排他的父母帶上陳斌。“從初生兒到金童、玉女,我小的時候都扮演過。”那段快樂的童年記憶陳斌至今難忘。“那個時候,漢調二黃在安康非常風靡,安康城區(qū)除了國家單位漢劇團外,還有很多業(yè)余班社。農村比較大的集市也有自己的戲班,還建的有戲臺,群眾只要湊上幾斤香油能夠滿足照明,就可以邀請戲班上臺演上一場。安康漢劇團每天都有演出,有時一天要演上三四場。我也就每天泡在劇團里,看他們排練、演出,模仿他們的動作,玩著劇團的樂器,不知不覺間就愛上了漢調二黃。”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那個時代其他孩子一樣,陳斌也經歷了上學、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參加三線建設和招工就業(yè)的人生旅途。工作以后,陳斌進入劇團看戲的機會越來越少。陳斌就把對漢調二黃的這份摯愛深藏心底,專心學習、工作但他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三線建設工地,都是班里、隊里的文藝骨干。
退休自學京胡,重拾漢調二黃夢想
三線建設后,陳斌被招進了原安康地區(qū)自來水公司,從事抄表、維修和管道安裝工作。1983年安康特大洪水發(fā)生后,水源地被嚴重污染,自來水管道損壞嚴重,居民生活用水異常困難。面對這種情況,經上級研究決定,籌備安康城區(qū)災后恢復重建辦公室。陳斌因業(yè)務精湛被抽調到辦公室從事水源地勘測、自來水管道設計安裝工作。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因工作需要,陳斌又被調到了漢濱區(qū)(原安康市)環(huán)衛(wèi)公司,負責收取安康城區(qū)的垃圾費,成了一位不用掃大街的環(huán)衛(wèi)工人。因工作、家庭等原因,在此期間陳斌很少走進劇院去看漢調二黃表演,但和原來認識的一大批演員依然時常往來。
2000年,陳斌因符合國家相關政策便提前退休回家休養(yǎng)。和很多老人一樣,退休后一下子清閑起來,陷入了“不知干些什么事情好”的困頓之中。 2007年,業(yè)余班社漢調二黃文藝匯演在金州廣場舉行,陳斌便前去觀看,發(fā)現有的原本就沒有接觸過漢劇的人也在參與演出、伴奏。陳斌便想:“我好歹也算是演藝人員后代,自小就接觸了漢調二黃,雖然嗓子不好,唱不出來,學習一門樂器從事伴奏也算是對父輩事業(yè)的繼承。”打定主意的陳斌就托人從上海購買了一把京胡,多方尋找經典唱段錄音磁帶,著手學習京胡演奏。
在此后的五年多時間里,陳斌每天一起床,就會打開錄音機,邊聽錄音磁帶邊練習京胡演奏。在興安公園里,不管嚴寒還是酷暑,天晴還是下雨,都會看到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坐在座椅上拉京胡。“漢調二黃伴奏器樂中,鼓起著引領作用,京胡則是靈魂。京胡有著原板、慢板、快板、快三眼、中三眼、散板、導板、搖板、碰板、頂板、清板、垛板、流水、二六、滾板等幾十種板式,每種板式隨著場景、演員條件又有著不同的變化,學習起來非常復雜,特別是根據演員嗓音定音、定調很難掌握。”陳斌介紹。于是,陳斌在聽錄音自己練習的基礎上,遇到不懂的或一時掌握不好的曲調,就向原來認識的漢調二黃演奏藝人、京胡、鑼鼓師傅們請教。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五六年的勤學苦練,陳斌的京胡伴奏得到了行內人士的認可,也成了漢調二黃業(yè)余劇團演奏京胡的翹楚。
組建業(yè)余劇團,帶領專業(yè)演員演出
隨著京胡演奏技藝的提升,一有空閑,陳斌就把從漢劇團退休下來的顧銘(已故)、李富強、王連生、陳朝玉(已故)、蘭草、范惜民(已故)、王發(fā)蕓、羅玉梅等演藝名人約出來,在興安公園、龍舟文化園等地唱上一段,自娛自樂的同時促進自身演藝的提升。
2010年下半年,在這些老藝人的提議下,以漢劇團退休人員為班底的“漢調之光藝術團”組建成立。陳斌因為人忠厚、踏實,年齡也相對較小,身體、精力條件好,被老藝人們推薦為漢調之光藝術團團長,帶領、組織老藝人們自娛自樂并傳播漢調二黃文化。
“漢調之光藝術團成立之初,只有七八個人,他們都是原來漢劇團的退休人員,有的還是漢調二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不管是唱腔、身段,還是演出技藝,都非常出色。”陳斌介紹。次年6月,藝術團在代表市老干局參加全省離退休老干部文藝展演競賽中,演出的折子戲《五臺會兄》獲得了金獎。同年,在參加省劇協組織的第六屆軒轅杯紅梅大賽中,參演的劇目又分別獲得了一、二、三等獎。
現在,漢調之光藝術團由原來的七八個人已經發(fā)展到了有演職人員40多人,他們在自娛自樂的同時,還承擔著文化部門分配的演出任務,組織公益演出,免費為廣大群眾提供文化盛宴。“陳斌不僅京胡拉得好,對藝術始終持有一種敬畏,每場演出都要精益求精,如果節(jié)目沒有排練好,他寧肯不演也不會去湊場。”漢調之光藝術團三弦手楊功志告訴記者,“他為人也很低調,凡事都為演員著想,寧肯自己吃虧。”
在帶領專業(yè)演員自娛自樂、參與演出的同時,陳斌還不忘為漢調二黃的傳承貢獻力量。
2018年,在安康市舉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宣傳展示活動中,非專業(yè)演員出身的陳斌在一些老藝人的勸說下參加了收徒儀式,決定利用自己的人力資源將漢調二黃傳承下去。
在安康某商場做銷售,一直酷愛漢調二黃的陳文君拜在他的門下后,他傾心教授,同時請劇團內的老藝人們給她傳授技藝。“這個女娃家里條件也一般,但她非常刻苦,也確實有天賦。你教給她100分,她至少能給你還回來90分。”陳斌對這個徒弟很是驕傲,也把她當自己的女兒一樣看待。
很快,以羅玉梅、顧銘(已故)、李富強、王連生、陳朝玉(已故)、蘭草、范惜民(已故)、王發(fā)蕓為核心力量的授業(yè)團隊便形成,在他們的精心指導下,陳文君的演藝技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漢調二黃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想在身體條件還允許的情況下,把自身的本領教給年輕人,將漢調二黃傳承下去,并且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