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羅超 實習記者 李一冰
從拍鳥到戀鳥
2017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張東風接觸到了鳥類攝影。“我們本地的攝影愛好者有一個微信群,記得那是2017年冬天的一個周末,群里有影友約我去漢江邊曬太陽,順便去拍漢江水鳥,我當時還沒有長焦鏡頭,那個朋友說,他那剛好還多一套設備,讓我先拿來用,一起拍鳥。”自此,張東風便愛上了鳥類攝影,并且一發(fā)不可收拾。
張東風拿起手機,手機相冊中全是自己拍攝的鳥類攝影圖片,他一邊翻照片一邊介紹:“拍鳥比拍景更富挑戰(zhàn)性,因為鳥是動態(tài)的、是活的,而景是‘死’的,想要把景物拍好看很容易,而拍鳥就沒那么簡單了。”起初,張東風只是在安康城區(qū)的漢江邊拍攝野鴨子,由于那會還沒有從單位退休,他就利用自己的午休時間和周末去江邊拍攝,一拍好幾個小時,F(xiàn)在,拍鳥已經(jīng)成了張東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幾天不拍鳥就渾身不自在,總感覺缺點什么。因為拍鳥讓許多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影友聚在一起,在休閑健身怡情養(yǎng)性的同時,讓人心情愉悅,你看我,現(xiàn)在身體越來越好了。”
每次出去拍鳥,忍饑挨餓是常事,無論是三九天還是三伏天,幾個小時的蹲守不能發(fā)出聲音,拍鳥期間不能驚擾到鳥兒,這也是鳥類攝影圈眾所周知的規(guī)矩。張東風會因拍到鳥兒展翅高飛的精彩瞬間而激動不已,會為抓拍到了一個珍稀的鳥種而心潮澎湃,也會為一只受傷的鳥兒黯然神傷……“在我眼中,鳥兒是有表情的,是有喜怒哀樂的,它們和人一樣。”張東風鏡頭下的這些鳥,或離群索居、或三五成群;或雙棲雙飛、或獨來獨往;或展翅高飛、或靜處一隅;無不充滿了美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頭一回接觸相機是1979年,同學參軍在火車站送別,臨走前他們一家人要拍張合影,就讓我來拍,當時什么技術都不會,只知道按一下快門,第一次拍的這張照片把同學母親的頭像給少拍了半邊。”這讓張東風至今想起來都覺得很遺憾,然而第一次接觸相機的新奇經(jīng)歷,卻在張東風心中種下了一顆愛好的種子。
1980年,張東風參加工作,四年后被調(diào)到當時的安康縣廣播電視局從事新聞采編工作。“從那個時候我開始省吃儉用,攢了整整兩年的錢,1986年我花了900多塊錢,在西安西大街朱雀大廈買了一臺日本理光10單反135膠片相機,這才算是正式開始了攝影學習之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此,張東風不論到哪兒都隨身攜帶著這臺相機,不斷用心學習,用相機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自己的攝影水平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相機買回來的那年,我用這臺相機拍攝了一張礦工推架子車的照片,取名為《力》,這張照片在1989年安康地區(qū)首屆攝影藝術展上獲得了優(yōu)秀獎,這也是我頭一回獲得攝影相關獎項。”這次獲獎讓張東風更加堅定了繼續(xù)拍下去的信心。他背著心愛的相機,開始拍攝身邊的小生活,一邊拍攝一邊鉆研學習攝影技術,攝影水平在不斷地努力學習和長期的實踐中取得了進步,得到了圈內(nèi)影友的認可。
“這臺相機已經(jīng)陪伴我很多年了。在沒有數(shù)碼相機的時候,攝影是個很麻煩的事情,尤其是沖洗膠卷,不僅操作復雜也是一項比較大的開支。當時為了洗照片,我把自己家里的衛(wèi)生間改成了暗室。如今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單反相機不斷更新?lián)Q代,價格也越來越親民,數(shù)碼單反相機大部分家庭都有。”張東風一邊拿著自己的攝影“家當”一邊介紹道:“我這些設備在圈內(nèi)算是低檔的,很多影友的設備幾十萬,比起價格我更看重實用性,我的這些設備足以支撐我的愛好。”
生態(tài)好不好,鳥兒會用翅膀“投票”
2019年夏天,在安康漢陰洞河村月河邊,有攝影愛好者拍到了野生朱鹮。張東風聽到消息后,立馬約上幾個攝友前去拍攝。
“我們?nèi)サ哪翘,一共?6只野生朱鹮在河灘上嬉戲、漫步,朱鹮對環(huán)境和水質(zhì)要求極高,一次偶遇26只野生朱鹮種群實屬罕見。”盡管張東風和影友去過很多地方拍鳥,見過很多珍惜的鳥種,但在一個地方一次性見到如此多的野生朱鹮種群著實讓他感到很震撼。
近年來,安康大力發(fā)展生態(tài)建設,有效保護了安康的青山綠水,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得到有效提升,越來越多的珍稀動植物和鳥類在安康境內(nèi)出現(xiàn)。“其實不光是朱鹮,這么多年的拍鳥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在安康范圍內(nèi)能拍到的鳥種越來越多,同時越來越多的珍稀動植物也出現(xiàn)在安康境內(nèi),這些都是安康生態(tài)環(huán)境不斷向好的最好見證。”說到這里張東風愈發(fā)地激動起來。“一個地方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好壞,最直觀的就是看鳥。鳥兒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好壞非常敏感,哪里環(huán)境好,鳥兒就往哪里飛。”
一次在漢濱區(qū)茨溝鎮(zhèn)西溝村拍鳥,當時正值秋收時節(jié),柿子樹上掛滿了熟透的柿子。張東風看到兩位農(nóng)民在摘柿子,但是他們并沒有把樹上的柿子全部摘完,而是留了一些紅彤彤的柿子掛在樹上。
為什么不摘完呢?張東風不禁心生疑惑。帶著疑惑他前去詢問老農(nóng)。“人要吃飯,鳥兒也要吃飯,冬天要到了,鳥兒沒有吃食的話就會餓死凍死。我們每年都會留下一些柿子不摘,鳥兒來吃柿子的時候也會在樹上捉些蟲子吃,來年這樹柿子也會長得更好,這就是互利互惠的關系。”老農(nóng)淡然地說道。“多么簡單的道理啊,人幫鳥兒度過寒冬的困難,鳥兒會幫人給樹捉蟲子,讓人得到更多的收獲,這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然而我們很多人居然不懂!”老農(nóng)的話讓張東風既感到意外,也深受啟發(fā)?吹綈埒B護鳥的環(huán)保理念深入人心,張東風甚是欣慰,同時在愛鳥護鳥的路上動力更足了。
有一次在漢江邊,張東風看到有人用彈弓打野鴨子,他上前呵斥并制止,還因此起了爭執(zhí)。“攝影人是最愛鳥的!拍鳥拍多了,感覺這些鳥兒就像是自己家的寵物一樣,容不得別人去欺負!”踏遍家鄉(xiāng)的萬水千山,張東風早已成了一名環(huán)保志愿者。
“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用鏡頭捕捉美,用鏡頭記錄下鳥類各種靈動美妙的瞬間,給人們傳遞保護鳥類、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理念。”張東風覺得拍鳥就是一種很好的宣教,他要做一個專業(yè)的“鳥人”,做一個幸福的護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