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志榮
從農業(yè)專家到脫貧攻堅第一書記再到援藏干部,20余年來,李增義用行動演繹著一名共產黨人的偉大情懷。
1972年出生的李增義現(xiàn)任安康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植保站站長,高級農藝師。1996年他從西北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系畢業(yè),從漢濱區(qū)農技中心到安康市植保站,再到安康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工作20余個春秋,以農業(yè)人擔當精神,攻克一個又一個科研難題,取得一項又一項科研成果。
新世紀之初,小麥條銹病開始肆虐安康麥區(qū),對全國小麥生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為了扼制小麥條銹病重發(fā)態(tài)勢,6年間抓防治示范點5000余畝,推廣綜合防控技術379萬畝,新增小麥1.19億公斤,有效控制了條銹病流行態(tài)勢,減輕中東部小麥條銹病防治壓力。“小麥條銹病綜合防控技術研究與推廣”項目2007年獲陜西省政府技術推廣成果一等獎。
魔芋作為安康六大支柱產業(yè),也是貧困山區(qū)群眾收入重要措施,但病害發(fā)生嚴重,制約產業(yè)規(guī)模發(fā)展。從1998年開始,他積極參與該難題攻關,圍繞魔芋軟腐病的防治,做試驗,搞示范,抓推廣。先后參與完成的魔芋病害綜合防治與豐產栽培技術推廣、魔芋林下種植模式研究與示范推廣、魔芋健身高產栽培技術研究等科研項目和課題,有5項科研和推廣成果獲得省政府二等獎表彰。
同時,他主持完成的烤煙綠色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實現(xiàn)了農藥減量的目標,安康烤煙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3年推廣13.4萬畝,增產9.26%,共新增純收益4996萬元,減少農藥施用量三分之一以上,帶動我市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步伐,該項目2017年省政府科學技術三等獎。
20余年來,他辛勤努力也得到各級黨委和政府的肯定。先后獲得省政府科學技術獎勵10余項,2008年10月被陜西省委組織部、省科協(xié)、省人社廳授予“陜西省第七屆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011年12月被入選陜西省“三五人才”第二層次人選,2013年3月被安康市委授予首批“安康市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諸多光環(huán)遮不住他一心為民的情懷。2018年,當聽說單位要向紫陽縣界嶺鎮(zhèn)麻園村派駐脫貧攻堅第一書記時,他第一個報名,積極響應組織召喚。入村后,他積極調研村情,抓基層黨組織建設,抓產業(yè)增收,密切黨群關系。圍繞增收短板,狠抓魔芋、茶葉產業(yè)發(fā)展。先后兩次從嵐皋組織調運魔芋種芋8000余斤,培養(yǎng)種植大戶,建立種芋基地20余畝,發(fā)展商品芋68畝。新建和改造茶園400余畝。組織開展茶網蝽防治,幫助新建瓊嶺茶葉加工廠建成投產,2019年帶動本村貧困戶增收8萬余元。業(yè)主鄧山余常說:“要不是李書記治住茶網蝽,我是不敢建廠的。”他心系群眾,貼心服務,時刻不忘記自已的黨員身份,一年多時間入戶走訪280余戶,與村民拉家常、講政策,聽群眾說心里話,請村民出謀劃策,取得理解和支持,實現(xiàn)“黨群一條心,脫貧我先行”的良好氛圍。
駐村期間,他克服了諸多家庭困難,帶領扶貧隊員以村為家,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為群眾辦實事。貧困戶伍先力老年喪子,行動不便,他先后多次驅車往返縣政務大廳和鎮(zhèn)政府幫助辦理房產及遺物領取的手續(xù);陳景奎妻子摔傷,他驅車送鎮(zhèn)衛(wèi)生院看。徽垖<医鉀Q向以紅大型沼氣不產氣問題;帶領本村伍賢恩等4名核桃種植大戶到高灘鎮(zhèn)學習核桃嫁接技術;多次到伍賢朋、彭忠偉等魔芋種植大戶指導魔芋生產,送藥械上門,協(xié)調解決農耕機械;天降大雨,他第一時間到危房戶查看安全情況……
2018年7月1日,李增義被紫陽縣界嶺鎮(zhèn)黨委評為“優(yōu)秀第一書記”,2019年2月被市農業(yè)局黨委授予“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019年7月1日被中共紫陽縣委授予“優(yōu)秀第一書記”。
2019年6月,當聽說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選拔援藏干部時,今年46歲的他又積極提交申請。經過組織考察和體檢,他又成為我市第九批援藏干部。昨天還在村上扶貧,今天又踏上援藏之路,迎接他的是海拔4300米、為期3年、環(huán)境堅苦的阿里地區(qū)工作。他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組織的需要就是我們的方向,群眾的需要就是我們要堅守的陣地,苦和累都是共產黨人的擔當。”